
130年前
用二胡改写中国音乐史的大师
刘天华诞生于江阴
90多年前,一曲《光明行》
让世界听见中国民乐的磅礴力量
而今,他的故乡奏响时代的回响——
“光明行”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音乐会
将于今晚19:00
在江阴音乐厅举行
让我们共赴一场
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
🎼🎻🎺🎹

刘天华的民乐之根,深扎于江阴的土壤。
少年时,他在父亲创办的私塾翰墨林小学堂读书,常流连于涌塔庵,向僧人澈尘学习二胡、琵琶,江阴的民间法曲、僧乐雅音,成为他音乐灵感的源泉。17岁赴上海前,他已在常州府学堂军乐队崭露头角,击鼓吹号间,奏响了对音乐的赤诚初心。

△左起:刘天华、刘半农、朱惠(刘半农夫人),刘北茂
他是“二胡之父”
让庸微之音登上大雅之堂
刘天华曾说
“国乐之魂,在传承更在革新。”
他改革二胡定弦与技法,引入小提琴的揉弦与换把,将街头巷尾的“乞食之器”变为高等学府的专业课程;他创作《病中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传世名曲,用十首二胡曲诉说一个时代的彷徨、苦闷与希望。刘半农赞叹:“自有天华,二胡乃登上品;欧西人士闻其乐,方知中国有音。”

△刘天华使用的南胡
他是民乐革新者
融贯中西的“音乐蜜蜂”
为“打出一条新路”
他像蜜蜂般博采众长
他向民间艺人学唢呐,向琵琶宗师习古调,向西洋乐师研习和声与作曲;他改革琵琶结构,首创十二平均律琵琶,让千年古乐焕发新生;他整理《梅兰芳歌曲集》,用五线谱定格京剧神韵,开戏曲科学记谱之先河。

△刘天华《十面埋伏》工尺谱手稿
他是国乐守护人
以一腔热血点燃薪火
1927年,他发起国乐改进社,疾呼“容纳外来潮流,保存本国粹精”;他创办《音乐杂志》,举办民乐专场演出,与梅兰芳同台奏响文化自信;他编写47首二胡练习曲,培养蒋风之、陈振铎等大家,让民乐教育走向体系化。即便在战乱与困顿中,他仍坚信:“光明之路,终将踏歌而行。”
△刘天华(后排右二)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一起接待法国音乐家
他的学生
让民乐星火燎原
走出了中国民乐教育的
“黄金一代”
蒋风之以《汉宫秋月》演绎二胡的深邃意境,成为一代宗师;
陈振铎继承师志,编写《二胡演奏法》,奠定现代教学体系;
储师竹、吴伯超将民乐带向更广阔的舞台。今晚音乐会中,青年演奏家将重现经典,展现百年传承的生生不息。
今晚一起
聆听百年前的希望之声
感受刘天华笔下
“中西调和”的永恒魅力
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教授
将携中央音乐学院多名青年翘楚
在刘天华先生的故乡江阴
奏响这场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音乐会
光明行
纪念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音乐会
曲目单


130年
他的音乐依然照亮前路
有人问,何为“光明行”?
是琴弦上的破晓,是绝境中的希望
更是一个无锡人
用一生写给国乐的情书
让我们以音乐为舟
溯流130载光阴
听一曲弓弦铿锵
看千年民乐如何在革新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