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NEWS

新闻资讯

一文读懂“世界音乐之都”无锡

2025-11-02 06:00

编者按

Intrudction

2025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宣布:中国无锡凭借其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与创新发展实践,成功入选“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音乐之都”。截止目前,中国共有20个城市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无锡是唯一的“世界音乐之都”。这一国际性认定,标志着无锡独特的城市音乐品格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从蜚声世界的经典名曲《二泉映月》,到今天活力迸发的现代音乐产业,无锡始终以其灵动的音符,谱写着人文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和谐乐章。此次入选,是终点更是起点——期待这座千年水乡以音乐为媒介,在国际舞台上奏响更为嘹亮的“中国声音”。





在读懂“世界音乐之都”无锡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创意城市网络”?


1

 创意网络:全球城市的文化纽带


“创意城市网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重要项目,是与“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并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推行的三大旗舰文化项目。


该项目创建于2004年,旨在以文化和创意为载体促进全球城市间合作、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涵盖设计、文学、音乐、手工艺与民间艺术、电影、媒体艺术、美食、建筑(2025年新增)等八大领域,是全球城市分享发展经验、发起创新项目的重要平台。


该网络汇集了各大洲具有不同地理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背景的城市。创意城市网络每2年评选一次,由城市所在国家集中推荐(每次名额为2个城市),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筛选并由外部专家及同类创意城市网络成员评审通过后获评。


图片来源:UCCN官网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国家408个城市加入,中国成员城市共20个,数量居世界首位。


这20个城市包括“世界美食之都”成都澳门扬州淮安顺德潮州;“世界设计之都”北京上海重庆深圳武汉;“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杭州苏州景德镇潍坊;“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世界电影之都”青岛;以及新加入的“世界音乐之都”无锡和“世界美食之都”泉州


无锡由此成为首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世界音乐之都”中国城市,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个“世界音乐之都”




如何才能赢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认可成为“世界音乐之都”呢?


2

 音乐之都:世界舞台的认证标尺

首先需了解其考量条件:城市的音乐传统、音乐生态、音乐教育体系和机制、音乐产业、国际音乐交流能力以及未来为创意城市网络所能做出的贡献等。截至本次公布前,全球共有75座“世界音乐之都”。


其中欧洲最多,有31座;亚洲次之,有16座;其后依次是南美洲11座、北美洲9座和大洋洲2座。从国家看,哥伦比亚以4座城市(波哥大、麦德林、巴耶杜帕尔、伊瓦格)居首;英国、意大利、葡萄牙、墨西哥、智利和印度各有3座城市加入。


纵观这些“世界音乐之都”,各具特色: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Bogota)拥有蓬勃的音乐场景。其标志性的“Festivales Al Parque”露天音乐会由当地摇滚、爵士、萨尔萨、嘻哈和歌剧艺术家参演,吸引逾6万名观众参与。此外,该市全年还举办约60个其他音乐节;瑞典的北雪平(Norrköping)拥有该国最古老的业余戏剧舞台、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500名音乐家和300家老牌音乐企业;意大利的佩萨罗是作曲家焦阿基诺·罗西尼的故乡,其国立音乐学院是意大利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学院之一;塞尔维亚的弗拉涅以夏季钢琴节和五月泥浆工厂音乐节闻名;德国的汉诺威是黑胶唱片诞生地、首张音乐盒带生产地和首张CD压制地;英国的利物浦是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故乡及重要音乐产业中心,拥有众多录音室、厂牌和演出场所;日本的滨松以乐器制造业闻名,是雅马哈总部、河合乐器发源地及罗兰(Roland)等电子乐器制造商聚集区;韩国的大邱在朝鲜王朝(1392-1905)时期是传统宫廷音乐中心,并率先将西方音乐引入韩国、举办该国首次钢琴表演,其大邱国际歌剧节是亚洲首个也是最大的歌剧节……这些城市均以独特音乐生态获此殊荣。


无锡的加入,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更将二胡经典《二泉映月》为代表的东方音乐美学推向全球话语体系中心。


二泉映月博物馆.png

二泉映月博物馆




那无锡为何能赢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认可,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音乐之都”?


3

 吴韵千年:无锡音乐的历史根脉

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吴地音乐传统在中国音乐史中地位崇高,内容丰富,底蕴深厚,体现了吴文化的优秀与开放。


古代无锡音乐源远流长,从周代“南音”发轫,经魏晋“吴声歌曲”、唐宋元词牌曲牌及南北曲,至明清昆曲、古琴、琵琶、二胡、丝竹,形式多样,流派纷呈,创造了中国音乐史上多个“第一”。


近现代,无锡音乐家以“音乐唤醒民众、沟通中西、保存文化之根”及“国乐改进”为使命,在各自领域振衰起弊、继往开来,全方位构筑中国音乐架构,他们对国乐的影响至深至远,开创了一个时代,把国乐推向了世界,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鸿山遗址博物馆.jpg

鸿山遗址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



公元前11世纪初,泰伯南奔吴地,为沟通“以歌为教”,吴歌至今传唱:“梅里花,梅里果,泰伯教民唱山歌!”


公元前544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出使鲁国,于周王室乐舞中写下“观乐知政”的评说。“季札观乐”的审美境界孕育了江南独特的艺术气质,这种将政治理想融入艺术鉴赏的传统,深刻影响着吴地当代文化创新的现代化诠释。


公元前473-468年,鸿山越国贵族的后人们将500多件青瓷礼器埋入地下。2500年后,沉睡千年的编钟、甬钟、编磬和吴越特有的缶、錞于、丁宁、句鑃(gōu diào)等重见天日,它们见证了吴越音乐的繁荣,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千年凝就的“击缶而歌”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东晋画家、无锡人顾恺之(348-409)把魏晋时期古琴制作工序画进了《斫琴图》。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反映乐器制造的绘画作品,它填补了古代乐器制造图像资料的空白,为研究古代乐器制作工艺、流程、工具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对古代音乐史和工艺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作已佚,现仅存宋代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斫琴图


南朝梁代天监年间(502-519),道教传入无锡,据史料记载,无锡历史上最悠久的宫观璨山明阳观始建于此时。无锡道教音乐(道乐)随之发展,属“正一道乐”流派。在吴地文化滋养下,无锡道乐在承袭中国道教经典音乐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江南丝竹、吴歌、昆曲及民间小调等艺术精华,经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今古朴典雅、兼具宗教韵味与江南丝竹的风格,极具无锡地方特色。


无锡道教乐坛人才济济,高手辈出,涌现了“八兄弟”“十不拆”等知名班社,更诞生了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古琴家阚献之、“南鼓王”朱勤甫等杰出代表。


无锡古琴音乐绵延不绝。明代尤鏊善琴,曾在春申涧下建别墅,临泉抚琴。明末清初有无锡琴家沈汝愚、沈凤来父子。沈汝愚琴艺精湛,琴学造诣尤深,校订了奠定虞山派基石的《松弦馆琴谱》(后收入《四库全书》)。另外,明代宋仕校正《琴谱正传》,清代邹安鬯著《琴律细草》、计泽绎参订《蓼怀堂琴谱》。这些琴谱校编工作,彰显了当时无锡琴家的琴学造诣。


无锡名士如倪云林、高攀龙等亦是抚琴高手。近现代无锡籍古琴家有郑觐文、卫仲乐、成公亮等。无锡的琴人多为文人和道士,如“天韵社”中吴畹卿等许多曲友都擅古琴,杨荫浏深研古琴并有专著;商务印书馆编校赵鸿雪师承广陵派琴家枯木禅师;琴艺高超、兼擅创作的蒋汉槎(传有琴歌《陋室铭》),名道阚献之亦是古琴家,新中国成立后电台曾为其录音播放。承广陵琴派的成公亮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1年完成20余首古琴曲目打谱工作,使《文王操》等千年古曲重现。


天韵社曲谱


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无锡曲局(天韵社前身)创立,成就了延续400年的清唱昆曲社,《纳书楹曲谱》等300余种古谱在此传承。其中昆曲音乐家吴畹卿(1847-1926)主持天韵社50年,他“精音韵,善度曲,工三弦、琵琶、曲笛,为梁溪清曲之集大成者”,梅兰芳曾受教于门下,晚年弟子有杨荫浏等。明末,以邹迪光(1550-1626)为代表的无锡文人,兼具高品位艺术素养与经济实力,一手营造私园,一手调教家班,将袅袅昆曲的雅致融入园林意境。“船过梁溪莫唱曲”是对“无锡唱口”最高的褒奖。


“无锡派”是清代中后期以无锡为中心形成的琵琶流派,由华秋苹创建。其编辑的《琵琶谱》三卷于嘉庆24年(1819年)刊印,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该谱收录了南北两派琵琶小曲62首,套曲6首,为研究传统琵琶流派艺术风貌和音乐教学提供了珍贵文献,学术价值极高。他参照古琴减字谱制定琵琶指法记谱系统,对琵琶的普及和流传影响深远。


华秋苹《琵琶谱》


民乐家、琵琶演奏家卫仲乐祖籍无锡,1938年,赴美演奏琵琶曲《十面埋伏》,评论家将其与小提琴之王克莱斯勒、梅纽因相媲美。当时,纽约电视台慕名请卫仲乐上电视演奏古琴,向美国观众介绍中国传统音乐,他由此成为“第一个上美国电视台的中国人”。


祝世匡擅长古今中外乐器演奏,为“无锡派”琵琶传人,1945年组织著名的华光国乐会,曾和阿炳、吴啸雄在惠山龙头下举办音乐活动。1950年9月,他参与杨荫浏、曹安和对阿炳的录音,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与《二泉映月》一同被记录并流传。祝世匡后赴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琵琶,参与制订全国琵琶教材。民族音乐学家曹安和长期从事传统音乐研究及琵琶、昆曲演奏与教学。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滩簧诞生于太湖流域乡野。1908年,现代锡剧艺术奠基人、一代宗师袁仁仪孤身持琴闯荡上海滩,将滩簧艺术搬上大舞台。他联合同仁对锡剧进行改革、创新、完善和提高,逐渐发展为统一风格的地方剧种,称“常锡文戏”,后定名为“锡剧”,与越剧、黄梅戏并称华东三大剧种。2008年,锡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剧目有《珍珠塔》《孟丽君》等。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学史上,“无锡现象”谱写了从启蒙、奠基到走向成熟的关键篇章。无锡学者群体在发掘中华千年乐脉、守护民族音乐基因的征途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的贡献涵盖古乐器复原、宏大的音乐通史编撰、抢救民间绝响,乃至科学探索音律奥秘。


郑觐文(1872-1935)受新文化运动的启迪,1919年将他创办的“琴瑟学社”易名为“大同乐会”,确立“研究中西音乐归于大同”的宗旨,下设研究、编译、制造三部。他主张“西乐主专习,中乐主稽古与改造”,倡导中西互济。郑觐文编纂了《雅乐新编》《箫笛新谱》《中国音乐史》等著作,其《中西乐器全图考》书稿不幸毁于战火。


刘半农(1891-1934)这位白话诗先驱(名作《教我如何不想她》首创“她”字),也是音乐考古的先行者。1930-1931年间,他发起并主持了对故宫、天坛清宫古乐器的测音研究,带领学生测试了大量编钟、编磬等乐器,并著文《天坛所藏编钟编磬音律之鉴定》鉴定其音律。他的研究架起了传统音乐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的桥梁。


顾毓琇(1902-2002)深谙古代诗礼乐一体精神,他创立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三大机构: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国立交响乐团、国立礼乐馆。凭借深厚数理功底,他精密计算并与西乐比较,将中国古典音乐“黄钟”标准音定为348频率,获中国音乐学会一致通过,为“重新奠定国乐之基础”作出关键贡献。他还整理出版了《一樵文存》(明乐谱)《唐宋歌乐谱》《宋词歌谱45 调》等珍贵乐谱。


杨荫浏(1899-1984),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学奠基人。长期担任中国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收集、整理及古代乐谱研究,专著和论文甚多。1952年修订1944年旧著,出版了《中国音乐史纲》;1981年出版《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是我国音乐历史与民族音乐、音律学等方面综合研究的一部最完备的著作。


1981年,钱仁康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1982年兼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首任系主任,同年11月被国务院确立为我国音乐学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在作曲与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既是西方音乐、作品分析的开山学者,同时在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






4

 二胡重镇,民乐之乡:无锡音乐的传承贡献


2011年10月,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在无锡举行,无锡被正式冠以“中国二胡之乡”。这称号背后是无锡几代人的接力。


音乐教育家周少梅(1885-1938)先后担任无锡荡口镇华氏鸿模高等小学、省立第三师范(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省立第五中学等校民乐老师。他冲破社会轻视民乐的偏见,倡导民乐走进正规学校。周少梅还改革二胡为三个把位,拓展了二胡的音域。


1922年,“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蔡元培任校长,提出“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光大”的办学原则,开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先河。曾向周少梅学习的刘天华(1895-1932)是这一办学宗旨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经其不懈努力,琵琶和二胡先后被列入“国乐”主要课程,成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一页。


1927年,刘天华为继续推进国乐发展,联名发起成立“爱美乐社”,后又成立“国乐改进社”。他在《新乐潮》上刊文《国乐改进社缘起》一文,提出“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之精华,一方面容纳未来之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


刘天华创作了包括《光明行》《病中吟》《良宵》在内的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一部丝竹合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成为现代中国民族器乐经典,为后来数十年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二胡创作吸收了西方音乐文化,开创了二胡专业教学先河,被称为“江阴学派”。他还改革二胡制造规格和演奏技法:将圆形琴筒改为六角形;确定琴码到千斤之间的距离约46~48厘米;将定弦音高固定内弦为D、外弦为A,便于二胡融入乐队演奏;创建多把位演奏方式,大幅扩展音域;借鉴小提琴的滑音及颤弓技术,融合琵琶轮指和古琴泛音演奏技巧,极大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


1931年1月9日,在北京饭店举行“国际音乐大会”上,刘天华与外国知名音乐家同台演出。一曲《病中吟》博得了在场各国政要、中外友人等所有听众的赞誉,二胡自此登上国际性音乐舞台,开启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国际乐坛的序幕。



华彦钧(阿炳)(1893-1950)是闻名世界的民间音乐家,其创作源于对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精深造诣,他广泛学习无锡的江南丝竹、吴歌小调、摊簧和道家音乐,创作出《二泉映月》《听松》等6首存世名作。阿炳作品虽少,却均为精品,《二泉映月》是闻名世界的中国音乐代表,也是无锡人的骄傲。


近现代,除上述外,无锡还涌现一大批音乐家,他们如繁星照亮了整个中国乐坛:刘北茂、朱勤甫、储师竹、蒋风之、祝世匡、钱仁康、吉联抗、王莘、秦鹏章、闵季骞、闵惠芬、王建民、胡伟立……无锡的乐脉与中国的乐脉紧密相连,成就了其中国著名二胡之乡、民乐之乡的美名。


无锡是音乐交流之城。无锡音乐家创造性地实现了中西乐的融合,在中国音乐史上创造了诸多“第一”:刘天华用小提琴定音法规范二胡定音,用西乐的记谱法固定京剧唱腔为《梅兰芳歌曲谱》;顾毓琇将交响乐传入中国,并将明末“工尺谱”译为简谱及五线谱;杨荫浏用英文撰写古琴专著《琴谱》向西方介绍中国音乐,并译传基督教圣歌;郑觐文精通中西乐理,创办乐会、著书立说、改制乐器,培养大批国乐演奏家,首创32人民族管弦乐队,为合奏的需要,郑觐文改变了均孔笛的形制,于1929年首先按国际标准音制成律吕式的十二调笛;华彦钧(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已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音乐语言,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在1973年首次访华和2023年访华50周年音乐会上,均与中国艺术家合奏此曲……


二泉映月 民族音乐会.jpg

惠山古镇“二泉映月民族音乐汇”


近年来,无锡积极推进音乐国际合作,从2003年“七国雅乐齐聚太湖”,到2014年“十国艺术家共谱《太湖颂》”,再到2024年300多位世界音乐才子参加“二泉映月民族音乐汇”,无锡民乐在法国、德国、葡萄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老挝、毛里求斯等国频频奏响,持续构建民乐交流矩阵。


近年来,无锡民族乐团、无锡交响乐团、无锡歌舞剧院、无锡锡剧院的表演者们分别赴法国、德国、比利时、克罗地亚、匈牙利、塞尔维亚、捷克等国进行访问演出,通过音乐快闪、小型音乐会、现场展演等形式,展现无锡丰富音乐传统与现代活力。



无锡是音乐教育之城。1906年,周少梅受聘于无锡荡口镇华氏鸿模高等小学担任国乐老师,开创中国民族音乐登上学校讲台之先河,成为我国最早的民乐老师。荡口少年王莘在此接受丝竹启蒙,后成长为创作《歌唱祖国》的红色音乐家,该曲被誉为“第二国歌”,奏响于新中国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1922年,刘天华任“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经其努力,二胡音乐进入了高等学府。蒋风之于1955年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专栏《漫谈二胡》,普及二胡知识;闵季骞与杨其铮合作编写了新中国最早的二胡教材……



二胡进校园.jpg

二胡进校园


无锡实施“音乐非遗进校园”工程,全市中小学乐声绕梁,其中50多所学校开设锡剧普及课程,70多所中小学校开办二胡传承课堂。“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覆盖全市中小学80万学生,实现了“班班有合唱团、校校有艺术团,一人一特长、一校一特色”。


2025第44届无锡市中小学生“百灵鸟”艺术展演汇演历时一个多月,全市480多所中小学校近3万名学生在40多个分会场登台表演声乐、器乐、舞蹈、朗诵等节目。传承44年的“百灵鸟”是无锡青少年展示音乐艺术风采的精彩舞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鲜见的持续时间长、覆盖广的少儿艺术品牌活动。


百灵鸟艺术展演



无锡5所高等院校开设音乐相关专业,600所银发学堂丝竹声起,形成全龄教育沃土。全龄段音乐教培覆盖传统戏剧艺术、现代声乐训练和乐器演奏考级等多个领域,全面铺开全民“艺术夜校”,2024年全市51个文化阵地全年开展合唱、吉他等夜校课程277门6903班次。500多支音乐艺术民间社团、队伍活跃街头巷尾。


无锡拥有江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艺体教研室)、无锡古琴研究会、中国道教音乐数字化项目、锡剧艺术表演人才培训项目等一批研究中心、专业机构和专业项目。 


前洲中心小学建校110周年开展锡剧专场演出_副本.jpg

阳山中心小学“桃娃小锡班”参演锡剧《红花曲》



无锡是音乐普及之城。建有‌无锡大剧院、‌国乐岛(江阴大剧院)、308映月礼堂、太湖秀剧场、无锡音乐厅、宜兴大剧院等一批高水准场馆,无锡‌交响音乐厅、无锡文化艺术中心即将落成,推动我市音乐公共设施布局优化、能级提升。拥有18个音乐主题类博物馆、纪念馆,各类演出中心、小剧场、街头/社区音乐空间超千个。年均开展300余场惠民演出,“星期广播音乐会”“荡口音乐节”“山湖音乐节”等打造市民“家门口的音乐盛宴”。


交响音乐厅(在建)



无锡音乐广播(FM91.4)连续32年提供全城专业音乐播报,“乐之夜”年度盛会自2021年起年均惠及千名残障艺术家,“心灵之光”盲人合唱团举办71场次义演覆盖20余万观众。


无锡民族乐团、无锡交响乐团带领青少年民乐团、青少年交响乐团以及全市活跃的民间音乐团体共同滋养着城市音乐氛围。以腾讯音乐全球首家音乐创新体验店、伊德音乐书店、回音集私人音乐收藏馆、平克唱片&小宋唱片平克唱片、声堂、M Jazz Club等音乐主题藏馆、场所共同构成城市音乐文化生态,展现本地蓬勃发展的爱乐风尚。


腾讯音乐全球首家音乐创新体验店


湖心乌托邦


无锡是音乐产业之城。全市音乐相关企业370家,音乐培训机构2000余家,音乐创意产业年增加值约10亿美元。我市文化单位近5万家,形成了以影视产业、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现代演艺等为重点的八大文化产业集群,其中多家企业成为音乐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实现音乐制造与城市经济的深度共振。


无锡是世界最大的二胡生产地,年产二胡5万把,占全国中高端市场25%。全球18家口琴全产业链品牌中,无锡独占6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琴生产基地。手风琴制造国内领跑,市场覆盖率达43%,并出口欧美等十余个国家。竖琴国际品牌“莱昂希利”“萨尔维”扎根无锡,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无锡杰夫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是生产电视机、汽车、投影等扬声器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利税6262万元,出口创汇3366万美元。



如今,无锡,这座深植吴地文明沃土、流淌千年乐脉的城市,凭借无与伦比的音乐传统、蓬勃繁荣的当代生态、贯通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力、全民共享的音乐氛围以及底蕴深厚的产业支撑,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认可,成为中国首座“世界音乐之都”。这不仅是对无锡过往音乐成就的最高褒奖,更是赋予其面向未来的崭新使命。





未来已至:世界音乐之都的无锡使命


Conclusion


从现在起,无锡将以“世界音乐之都”的身份,更自信、更系统地将以《二泉映月》为代表的东方音乐美学,以及吴歌、锡剧、道教音乐、古琴、琵琶等丰富遗产,推向世界。阿炳的琴声、刘天华的革新精神、天韵社的雅韵,将不再是地域的回响,而成为全球音乐爱好者理解中国情感、东方智慧的重要桥梁。无锡将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音乐故事、展示民族音乐的“音乐客厅”。


微信图片_20241224171712.jpg


从现在起,作为网络新成员,无锡将成为全球音乐创意能量汇聚的熔炉。来自利物浦的摇滚、汉诺威的录音科技、滨松的乐器制造、佩萨罗的歌剧教育、大邱的国际歌剧节……世界各地的音乐智慧将与无锡的传统精粹碰撞交融。依托蓬勃的音乐生态和产业基础,无锡将吸引全球音乐家、制作人、学者驻留创作,让太湖之滨成为孵化未来音乐潮流的实验室。


从现在起,“世界音乐之都”的身份将深度融入无锡的城市肌理与发展脉搏。古老的运河沿岸,将涌现更多融合音乐表演、创作、休闲的活力聚落;崭新的无锡交响音乐厅、文化艺术中心,将成为无锡新的音乐地标;梅村的琴弦、祝塘的口琴、杰夫的电声,将奏响更强劲的“无锡制造”强音;遍布城乡的社区音乐空间、银发学堂、艺术团,将让“人人都是城市乐章的参与者”成为现实,这座江南名城在现代化进程中跳动着优雅而充满活力的“音乐之心”。


从现在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搭建的平台上,无锡将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促进不同文明间通过音乐实现深度对话与理解。无锡的音乐家们更频繁地行走于世界,与各地音乐家同台共演、互学互鉴。同时,无锡也将热情拥抱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让太湖的浪花与多瑙河的涟漪、恒河的梵音、亚马逊的鼓点在无锡和谐共鸣。


从泰伯“以歌为教”的古老传承,到季札“观乐知政”的深邃哲思;从鸿山古乐的金石之声,到阿炳弦上的月光;从刘天华“与世并驾齐驱”的宏愿,到今日“世界音乐之都”的加冕——无锡的乐脉,从未止息,且愈发澎湃。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是无锡音乐史诗中承前启后的辉煌篇章。展望未来,无锡必将以“世界音乐之都”的崭新身份,谱写一曲融汇古今、贯通中西、惠泽全民、贡献世界的盛世华章,让这座江南水乡的天籁,成为全球创意星空下最璀璨、最独特的东方音符。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荣光,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动人序曲。


转载请标明出处








所有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