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

开一代音乐考古之先风的刘半农。

刘半农(1891年5月27日—1934年7月14日),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有《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译著《茶花女》等。

WX20240924-151142.png

刘半农是白话诗歌的拓荒者,现代民歌研究的带头人,具有开拓精神的杂文家。他和赵元任先生合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被称为“时代曲之祖”。此诗中出现了“她”字,在刘半农之前,汉字中没有“她”字。


1905年,14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以江阴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钱穆。1917年夏,刘半农接到了一封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寄来的聘书,正式聘请他担任预科国文教授。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突然接到全国最高学府的聘书,原因是他身上的锐气和才气,北大不拘一格选人才。1920年,29岁的刘半农考上了公费赴英留学的资格。1925年,刘半农的博士论文《汉语字声实验录》,首次对四声原理做出了科学的论述,指出决定汉语四声的主要因素是音高。论文荣获“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他也成为巴黎语言学会的会员。刘半农学成归国,受到北大热烈欢迎。在蔡元培的关心支持下,他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语音实验室。他制订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决定完成一部《四声新谱》、一部《中国大字典》和一部《中国方言地图》。


1934年6月,刘半农在考察方言和民俗途中,遭到昆虫的叮咬,不幸感染上致命的回归热,7月14日下午2时病逝,年仅43岁。北大全校师生员工几乎都参加了他的葬礼,破例在其遗体上覆盖了三色校旗,以示哀荣。校长蔡元培亲自为他撰写了碑铭:“朴学隽文,同时并进;朋辈多才,如君实仅;甫及中年,身为学殉;嗣音有人,流风无尽。”这是对刘半农一生忠实的评价。老友赵元任深情地写一挽联:“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那首歌自从创作之日起,便被人们传唱了近一个世纪,“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当微风拂过,一代大师早已沉寂在历史深处。

查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