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浏

新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人——杨荫浏,发表的中国首部音乐史研究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使我国音乐史成为有乐谱的音乐历史。

杨荫浏(1899年—1984年2月2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留芳声巷,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音乐教育家,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

WX20240924-145256.png

如果没有他,阿炳闻名世界的《二泉映月》可能很难面世,在沈从文、钱钟书的眼中,他是“了不起的学者”。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理论家,还是新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人。他有《中国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著作存世,所撰《天韵社曲谱》《雅音集》《文版十二曲琵琶谱》等文章,在我国民族音乐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杨荫浏自幼酷爱音乐,从近邻道士颖泉学习笛、笙、二胡等民族乐器。12岁起加入无锡“天韵社”,从名曲师吴畹卿学唱昆曲及演奏琵琶、三弦等乐器。1936年至1937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并在燕京大学音乐系讲授中国音乐史。1941年至1949年在重庆、南京任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兼国乐组主任、国立礼乐馆编纂和乐曲组主任、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授。1979年起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


杨荫浏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中国音乐史、乐律、音韵、古谱的研究。1950年,他专程回家乡无锡,抢救录制和整理无锡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的6首名曲,并整理编成《阿炳曲集》出版,他在这方面的功绩举世公认。

查看所有